“方大曾放棄優渥的生活,在民族最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,自覺走上戰場,深入一線,留下瞭寶貴的新聞資料。”作者馮雪松說,1999年,他因偶然機緣得知方大曾的故事並為之感動,此後便開始漫長的尋找之旅——從保定、石傢莊、太原、大同到蠡縣,一頭紮進史志辦、博物館、報社查詢資料,力圖還原這個如彗星般耀亮而又迅速消失的生命。在他看來,方大曾的人生觀與新聞觀,都有極強的教育意義,不應被忘卻。

方大曾並不是一個傢喻戶曉的名字,但他的事跡卻能讓人肅然起敬——他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第一個抵達前線報道的記者,也就是在那一年,在發回最後一篇戰地報道後,他與親友失聯。失蹤時年僅25歲,常以“小方”署名的方大曾以筆和相機為武器,投身愛國救亡運動,留下瞭約千張底片與多篇戰地報道,成為中國抗戰史的寶貴資料。

在《方大曾:遺落與重拾》一書中,新竹產後護理中心展示瞭不少新發現。比如,在北京市檔案館目錄數據庫中一份1932年的案卷,就透露出一段方大曾不為人知的被捕經歷。當時正在中法大學念書的他因為參加抗日請願活動被捕。之後方大曾通過一份情況說明,將這個精心策劃的行為偽裝成一起臨時起意無辜被捕的偶然事件。方大曾心系傢國又沉穩機智的性格顯露無疑。又如,在方澄敏遺物中,保存有一張李大釗出殯隊伍的照片。這場1933年舉辦的葬禮當年不少報紙都有記載,卻鮮有配圖,方大曾的這張現場照顯得十分珍貴。


竹北頂級月子中心推薦本報記者張禎希

人文聚焦;上海書展特別報道

據悉,方大曾與上海有著不解之緣。他曾是當年《申報》《世界知識》《良友》等上海報刊的特約記者,而他失蹤時,正是以上海《大公報》戰地特派員的身份奔赴前線的。

《方大曾:消失與重現》與《方大曾:遺落與重拾》的問世相隔三年。今年首發的《方大曾:遺落與重拾》通過獲得的新資料,對前作進行瞭補充。新書緣起於方大曾妹妹方澄敏遺物中的新發現,一批從未公佈過的方大曾生活照與文字資料,為“尋找方大曾”提供瞭新線索。

1937年盧溝橋竹北月子中心事變後,方大曾是第一個抵達前線報道的記者。他留在傢中被妹妹保存下來的1200張底片全部都是紀實照片。圖為方大曾關於盧溝橋事件的攝影圖片。

方大曾的作品中總能看到一種深入現場、展現社會現實的擔當。他留在傢中被妹妹保存下來的1200張底片全部都是紀實照片,大多是表現底層窮苦勞動者的,如人力車夫、纖夫、礦工、農民、遭受饑饉的孩子等。在他的文字作品中,則多用動詞,鮮少有華麗的描寫與抒情。

《方大曾:消失與重現》《方大曾:遺落與重拾》讀者見面會昨天於上海書展舉行。兩本圖書的作者馮雪松來到現場,向讀者分享瞭這位有“中國的羅伯特·卡帕”之稱的戰地記者的故事。

帝寶竹北產後護理之家|竹北產後護理之家|竹北產後護理之家推薦


arrow
arrow

    neauseaubnfj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